具体操作如下:首先需要制作一个巨型杠杆,一端放置大象,另一端准备装载石块。曹操当时统治中原,如果能获取东北边境与朝鲜接壤处特产的铁桦木就再好不过了。这种被誉为木中之王的木材,据说硬度是普通金属的两倍,在古代常被用作金属替代品。用这种木材制作的杠杆,或许能承受大象的重量。
操作时,先将大象驱赶至杠杆一端,然后在另一端不断添加石块。当大象所在端刚好离地时,立即停止添加石块。此时石块的重量基本等于大象的重量。这个方法的原理很简单:杠杆平衡时,两端重量相等(与曹冲的船称法异曲同工)。
实际操作中完全平衡很难做到,但当大象刚被翘起时,可以认为石块重量仅略超大象重量,这个微小误差可以忽略不计。
这个方法有几个显著优点:首先,原理简单易懂,且有《墨经》的理论支持;其次,对曹操这样的权贵而言,制作杠杆并非难事;再者,材料获取相对容易,没有铁桦木可用其他硬木替代,甚至可命工匠打造金属杠杆。
但任何方法都有两面性,在古代科技条件下,这个方法的缺点尤为明显:首先,准备工作耗时过长。制作能承受大象重量的杠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,工艺要求极高;其次,测量误差较大。除人为操作误差外,杠杆材料(无论金属还是木材)的质量分布不均、转轴摩擦力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。即便现代实验中轴承摩擦都难以完全消除,古代技术下的摩擦问题更为严重;最后,大象的特殊习性增加了操作难度。与温顺的犬类不同,大象对站立在狭窄区域有强烈抵触情绪。可以想见,曹冲让大象上船也必定费尽周折。
央视科教频道曾有一期节目专门探讨称象方法,可惜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现代工艺制作测量工具。这更让我们惊叹古人在有限条件下展现的智慧。
总之,曹冲的聪明才智确实非凡。他年幼时想出的方法,在古代条件下几乎难以超越。作为现代人,我们只能尝试以古人视角进行头脑风暴,设想一些未必可行的方案,权当趣味思考罢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